前些日子无意间在电视上看了几眼《我的父亲母亲》,觉得很是吸引我。所有的人物都非常丰满,并且性格设定极其恰当。于是花了三天的时间以电视点播的方式集中看完,之后还向我的先生郑重推荐了一番。
因为我一直为了剧中人物性格的设定,为了某些很有内容的对白,而赞叹编剧对人性、心理学、哲学、社会学、历史文化学的理解之深,这是一部对现实生活很有指导意义的电视剧。我认为那些诸如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、《婆婆遇上妈》之类的家庭剧都只是故事的堆砌,这两个还算好的,其实更多的家庭剧都是瞎编、胡编,故事、人物完全没有逻辑性,就不提他们的名字了吧。
在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,我就有想法藉由它写一篇心理学角度的剧情分析。我写过很多影评,但写电视剧的评论,这还是第一次。
社会和家庭对人的影响
有段时间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这句话很流行,家庭确实是人的第一学习场所。人们是在家庭中学习和成长的,如果某些东西在家庭里没有学会的话,社会就会来补充教育。作为特殊年代的村支部书记独女,从小被百般宠爱的翠花,人到中年才开始被社会教导该如何尊重别人,然而这样的教育是痛苦而又艰难的。
一般来说,人活到四十多岁,再来改变自己遵循了半辈子的处事习惯和思维模式是很困难的,可是翠花却跌跌撞撞地做到了,并且是在没有爱情浇灌的情况下。而她之所以能做到,与社会和家庭对她个性的塑造是有直接联系的。
翠花的所做所为处处都反映了她强大的内心力量,这与个性懦弱、行事退缩、总是在害怕的秀萝形成鲜明对比。
翠花不管不顾所爱之人是否爱自己,就是那样奋不顾身地扑进他家;在动乱的年代独自上路去帮未来的公公讨说法;面对想要非礼她的歹人,她豪不畏惧地反抗和呼救;理直气壮地侵占公共空间,还自有一套逻辑来解释自己的行为;对那些穿着公家制服的人,她也气势汹汹地吵骂攻击;对于时尚邻居故意买漂亮衣服刺激她的做法,她非但不会受刺激,反而自信地批评是那女人的不对;对于人家把堂堂领导夫人当做农村大妈,她丝毫都不会自尊受损,反而极厉害地要求丈夫来接迎自己。
编剧的强大之处就在于,她给了翠花能这样做的充分的理由。
她的家庭是八代贫农,在当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,父亲是当地的村支书,四十多岁才生了她,六个哥哥身强力壮,人丁又很兴旺。诸多家庭因素合到一起,翠花差不多就相当于哨寨的公主——在家里是公主,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村子也是公主——再没有人能比她的地位更高了。除此之外,她还是铁姑娘队的队长,身强力壮,健步如飞——人类安全感的来源之一,就是强健的身体。
从小被父母无条件爱的孩子,成年后会有极高的自尊感,在进行人际互动时有很多的内心力量。但如果自尊感过于高了,就容易倾向于自我中心和盲目自信。故事中,无论是翠花在爱情上的选择,还是参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,将这两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再来谈谈这部电视剧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:马庆升。
很多影视剧都刻画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多么的宽厚,多么的的善良淳朴。比较少有像《我的父亲母亲》如此直接地塑造像马庆升这样工于钻营,促狭伪善,为了个人前途可以不择手段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。
这样的形象塑造一点都不过分。
陈志和秀萝永远都无法体会马庆升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。他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贫穷,以及因贫穷而来的无助、孤独、悲凉,以及自尊受损。或许小时候他常常见到父母因为地位低下而被欺负,常常见到当了官就耀武扬威的邻人,于是暗自下定决心:长大了一定要做官。
人们成年后最渴望的东西,往往是童年时最缺乏的。
编剧选择让马庆升死在通往希望的路上,不免有一些影射“阶层固化”的意思。
秀萝和陈志为什么能那么超然于世,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竟然还可以奢谈梦想,不在乎外在的得失,并且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。这是因为他们童年时期的家庭都是衣食无忧,并且有很好的文化环境(秀萝懦弱退缩的个性,一方面与社会大变革时她刚好处于青春期有很大的关系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天性比较敏感内向。青春期正是建立世界观的时候,可是那时却突遭变故,失去父母的保护,这对秀萝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创伤)。
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终生贫困,缺吃少穿,但是却并不影响他们的艺术生命力。如果仔细了解,你往往会发现他们的贫困始于成年期,他们童年时期的生活通常是很优越的,有着很好的社会地位。
事实上,自小生活贫困的人,比较难投身艺术、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,因为他们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营营役役,以赚取生活费,及改变自身的命运。
狂热的爱情都是理想自我的投射
翠花疯了一样地爱陈志,就像马庆升不由分说地爱秀萝。
他们都是爱情的狂热分子,但他们都只是爱上了理想中的自己。
虽然是一方土地的公主,可是翠花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:做城里人。眼看周围的同龄人都是像自己一样缺少文化、举止粗放的人,她就愈加渴望美好的自己——这是人的本能,当满足了安全、尊重等基本需要之后,人会渴望自我实现。
可翠花一时间无法做到她想要的样子,那么就爱一个想象中美好的人吧,于是就爱了陈志。陈志身上有她渴望的所有美好的东西:知识、文化、气质、希望、高雅。
而马庆升爱秀萝,不过是爱那一份淡然的气质,爱那脱离了凡尘气的超脱。那是他所缺少的东西,也正是他所渴望的——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,他就可以那样了。
翠花和马庆升爱的,都是理想中的自己,而不是对方那真实的人。所以他们只懂得以自己的方式,狂热地、不由分说地、罔顾对方意愿地,去付出、去爱。他们不在乎对方有没有回应他们的爱,因为他们爱的是自己。只要自己的内心有回应,被满足就可以了。
再进一步说,他们是在和自己谈恋爱,而不是和所爱之人。说得更过分一些,他们其实从未爱过那个他们声称很爱的人。否则他们就会懂得认真去了解爱人的思想、性格和感受,然后去进入爱人的世界,理解他,以及尊重他——如果没有这几样东西,那么根本就称不上是爱,而仅仅是投射。
中国文化下的婚礼和葬礼
某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易中天主持的节目,主题是讨论“结婚要不要办婚礼”。他邀请的嘉宾一个是媒体记者,一个是社会学家,我当时很替他遗憾,因为他应该再邀请一个心理学家。
社会学家强调婚礼是必须要办的,理由是人们需要通过婚礼来凝聚亲朋好友的关系和情感。但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在乎这个,比如那个节目的主人公就不认同,他听完后依然坚持办婚礼很麻烦,旅游结婚更特别。
如果有个心理学家在场,他应该会告诉那位认为不需要办婚礼的年轻人:筹备婚礼的过程,以及婚礼上的繁琐仪式,不停地在给他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暗示:你结婚啦!你的身份和角色发生变化啦!你需要承担责任啦!你是成年人啦!你的命运就要和这个人绑定啦!你需要学习独立啦!等等信息,都在通过这些仪式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新婚的伴侣。而如果省略了结婚仪式,人们很可能只是在头脑上认为自己身份和角色的变化,在潜意识深处却并没有植入这样的感觉,这将给未来的婚姻关系埋下隐患。